2010/8/16泰鼎豐泰國商品店祝各位情人節快樂~
從前有位沙門外出他國,到了夜晚獨自在深山中靜坐思惟、用功修行,有一鬼化作無頭人,來到沙門前,沙門看到這鬼只有身體卻沒有頭,沉靜的開口說:「沒有頭,少了眼根攀緣色塵;沒有耳朵,就不會聽到是非;沒有鼻子,就不會對氣味起分別;少了嘴巴,就不會受到食物的誘惑;這樣子少了許多煩惱,真是很好!」
無頭鬼聽完這些話,忽然就消失了。又變成沒有身體,只剩下四肢的樣子,再度飄向沙門,沙門看了一眼,開口說道:「少了身體更好!不會有痛癢,沒有身體內的臟腑,就不會為病苦所折磨,這不是最痛快的一件事嗎?」鬼聽完這番話,又再度消失。不久又化成沒有手足的樣子,忽前忽後、忽左忽右,迴旋似的朝沙門而來。沙門開口說:「沒有手足,不會去行取不義的財物,這更是修行人所希望的。」鬼聽完這話,就消失不見了。
不一會,這鬼化作一名端莊男子,走近靜坐中的沙門,沙門知道這是剛才那位鬼所化成的。男子走近後,躬身向沙門頂禮一拜,說:「您的意志如此的堅定不移,沒有絲毫的恐懼怖畏,實在令人佩服!不久後,您將成道證果。」說完後,這名男子就消失不見了。
典故摘自:《舊雜譬喻經.卷二(五十二)》
省思
沙門能夠在面對任何不同的境界考驗時,都不驚慌失措,憑藉的就是他對佛法的信心,及正確的知見,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在典故中的鬼影,就如同我們的貪、瞋、痴等無明煩惱一般,會一直不停的轉化成不同的相狀,出現在我們的左右,考驗我們的道心與對佛法的信心。如果我們能有正確的知見,對佛法能夠深信,時時回歸自心,反省檢討自己,當遇到境界時就能夠站穩腳跟。不僅不為外境所動搖,並能將種種考驗化成願力,如此修行才能夠踏實,也才終有成就的一天。
宋代文人蘇東坡,才華洋溢,堪稱文壇上的奇葩,
他有一個相知甚篤的方外之交「佛印禪師」,
平時二人在佛學、文學上總不忘相互切磋,
但每次老是讓佛印禪師佔盡上風,
蘇東坡心裡總覺不是滋味,
所以百般用心,想讓佛印下不了台。
一天,兩人相對坐禪,
蘇東坡一時心血來潮,問佛印禪師:
「你看我現在禪坐的姿勢像什麼?」
佛印禪師說:
「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了之後滿懷得意。
此時,佛印禪師反問蘇東坡:
「那你看我的坐姿像個甚麼?」
蘇東坡毫不考慮地回答:
「你看起來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微微一笑,雙手合十說聲:
「阿彌陀佛!」
蘇東坡回家後,很得意地向妹妹炫耀,說:
「今天總算佔了佛印禪師的上風。」
蘇小妹聽完原委,卻不以為然地說:
「哥哥!你今天輸得最慘!因為佛印禪師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任何眾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全盡是污穢不淨,把六根清淨的佛印禪師,竟然看成牛糞,這不是輸得很慘嗎?」
蘇東坡手拈一拈鬍子,黯然地同意蘇小妹的看法。
事隔多時,蘇東坡修禪定日漸有了功夫,
一次出定後,喜孜孜地寫了一首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立刻差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讓他評一評自己的禪定功夫如何?
佛印禪師看過後,莞然一笑,
順手拈來一枝紅筆,即在蘇東坡的詩上寫了兩個斗大的字:
「放屁」
再交給書童帶回。
蘇東坡本料想佛印會給他諸多的讚美,
怎之一看回信中竟是斗大的兩個紅字「放屁」,
不由得火冒三丈,破口大罵:
「佛印實在欺人太甚,不讚美也就罷了,何必罵人呢?我非立刻過江與他理論不可!」
誰知佛印禪師早已大門深鎖,出遊去了,
只在門板上貼了一付對聯,上面寫著:
「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蘇東坡看後深覺慚愧不已,自嘆修行不如佛印遠矣!
省思
修行應有行有解,
若只是一昧在文字上玩味,
則永遠只是口頭禪而已。
三寶弟子
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在造業。
一、稱:每逢人家「當面稱讚」我們的時
候,總不免感到滿懷的歡喜!
二、譏:每當人家「當面責罵」我們的時
候,總令我們感到無限的羞辱。
三、毀:有些人總愛「背後說人家的壞話
」,一旦讓我們知道了,總感到
忍受不了,甚至心存報復。
四、譽:當人家「背後褒獎」我們,認為
是一種榮譽,而不覺沾沾自喜。
五、利:當我們事業成功,「順利通達」
的感受,自然令我們感到滿足。
六、衰:當我們事業衰敗,所有的打擊,
難免不使我們感到萬分的頹喪。
七、苦:當種種的煩惱逼迫得我們的身心
難以承受,深感人生確為一大苦
聚。
八、樂:當我們的身心獲得非常適意時,
總認為那是人生快樂的享受。
八風之動乃在唯心造之一念間,卻有天堂與地獄之別!
從前有一個禿頭的傻瓜。 一天, 有人突然拿個梨子往他的頭上敲打, 三兩下便把傻瓜打得頭破血流。 這時候, 傻瓜只是默默地忍受著,並沒有閃躲。 旁人見了,對他說: 「你平白無故被人用梨打得頭破血流,為什麼還不知道避開呢?」 傻瓜回答: 「那個打我的人驕傲自大,自以為孔武有力,卻愚笨無知。他看到我的頭上光禿無髮,就誤認為是塊石頭,所以才會用梨子打破了我的頭。」 旁人聽了,捧腹大笑的說: 「你自己愚笨,怎麼還說別人笨呢?你如果不笨的話,為什麼不知道躲避,而被人打得頭破血流呢!」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人總是容易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評斷別人的不是,卻不知在評斷之時,自己正陷入一種可笑的無知當中! | ||||
從前有一座山,山中有一間客棧。 一整夜, 直到天亮, 改寫自《大智度論》卷九十一 Q1:世界上真的有鬼嗎? |
有一天,王宮裏飄來了一塊手巾,它的細緻和美麗,
連宮裏的人都是第一次見到。
國王召來了大臣們,一起「研究研究」。
華麗的手巾一個傳過一個,每個大臣都大嘆稀有難得,
吱吱喳喳地討論著,手巾傳著傳著,
大臣們終於有了結論:這一定是天賜華巾,
這是國王英明,國家將要強盛的預兆。
每一個大臣都肯定地這麼以為。
只有一個人,
接過了這條所謂「上天賞賜」的華麗手巾後,
看也不看就傳給了旁邊的人,沒有一句囋嘆。
坐在寶座上的國王看見了這一幕問道:
「樹提伽,大家都很高興,你怎麼一句話也不說?」
樹提伽露出靦腆的表情回答:
「臣不敢欺騙國王,這不是天賜的寶物,這是臣子晒在後院被風吹走的洗澡布啊!」
過了幾天,
一朵車輪大的金色花,被風吹落在宮殿前,
國王和大臣們又是占卜、又是三五成群地議論紛紛,不知其所以然。
但是總是要有個結論吧!
於是群臣們異口同聲的說:「天女散花!」
這是國王英明,國家將要強盛的預兆。
大臣們再一次肯定地認為。
而樹提伽又一次默然不語。
國王問:
「樹提伽,大家都很高興,你怎麼一句話也不說?」
樹提伽面有難色的說:
「臣不敢欺騙國王,這不是天女散花,這是臣子家裏凋落的花。」
文武百官開始議論紛紛,
明明是天上的華巾,樹提伽硬說是自己的,
明明是天上的花,樹提伽居然說是他家枯萎的花,
真是太污辱人了。
國王:「是你家的花?那我要去看看。」
國王帶了大批的群臣,來到樹提伽家門。
門口有一個小孩,長的端正可愛。
國王讚歎地問:「樹提伽,這一定是你的孫子嘍?」
樹提伽搖搖頭:「國王,他不是我的孫子,他是看門的僕人。」
走進樹提伽的大宅,看見一個女孩,長得非常端莊秀麗。
國王問:「樹提伽,是你家的女兒嗎?」
樹提伽搖搖頭:「不是女兒,是打掃房子的婢女。」
一行人走到大廳前,戶內白銀為牆,水晶舖地。
國王從來沒有見過舖滿水晶的地,懷疑地上都是水,猶豫著不敢進門。
樹提伽看出國王的疑慮,走在前面引導。
國王見到樹提伽的夫人,更是相貌端嚴舉世無雙。
樹提伽有一棟十二層的高樓,國王登上頂樓,
看見東邊的景色,就忘了西邊;
看了南邊的就忘了北邊。
樹提伽帶國王去後院遊玩,在泉水浴池裏沐浴,
樹上的果子勝過國王以前吃過的千百倍,
晚上的被窩更是說不出的輕柔舒適。
國王在樹提伽的家,一住就是二個月,
最後還是在大臣們催促下,
才依依不捨地,帶著樹提伽所贈的稀有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回宮。
回到宮裏,國王和大臣們商議著:
「大臣們,樹提伽是我的臣子,房子妻子僕人再再都勝過我,我要是將他的妻子舍宅收歸於己,可行嗎?」
群臣們附和著說,國王是一國之尊,當然可以。
於是,國王派了大批的士兵準備徵收樹提伽的大宅。
大軍行進到門前,
大宅門口出現一個大力士,手上拿著金色的手杖。
金杖只是向前比了一比,
大軍就像是喝醉般,全部倒在地上。
士兵們根本連門都進不去,只好又回到宮裏。
連強大的軍隊都要不來樹提伽的產業,
國王只好派使者喚樹提伽入宮,
兩人同坐一車,來到佛陀的精舍。
國王問佛陀:「世尊,樹提伽是我的臣子,他有什麼功德,妻子房舍都勝過我?」
佛說:
「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婦住在人煙罕至的山林,曾經有五百個商人帶著貴重的寶物行經山中,惡劣的氣候把商人們困在險惡的山路上,幸運地遇見熟悉山路的夫婦,得以免難。
夫婦兩人又曾在荒山中救過一個生病的修行人。不問貧富,夫婦倆總是替這些遭逢窘境的人們安排遮避風雨的地方,準備溫暖的被褥、飲水、米糧、和燈燭。
兩人畢生的願望就是,
希望將來能過天上的生活。
那個時候在山中貧病交加的行者,就是我。
五百個商人,在後世出家證得了阿羅漢果。
當初在荒山中布施的人,就是樹提伽夫婦。
現在,因為布施的功德使過去生的願望得以實現。」
從前,在沙漠中有一座美麗的城堡……
當太陽剛出來時,
可以見到城門、瞭望台、宮殿,以及來來往往的行人;
隨著太陽漸漸升高,城堡就慢慢消失不見。
往往有些人,會以為它是一個快樂的天堂,
卻不知道這座美麗的城堡,
只是沙漠中空氣形成的一個幻象,
根本了不可得。
有一群從遠方來的商人,
無意間看到這座沙漠中的城堡,
心想如果能夠到那裏做生意,一定能夠賺錢致富。
於是,他們飛快地趕去。
然而,當他們越接近城堡,
就越是找不到,
這時,他們沮喪地喊著:
「我好累!我好熱!我好渴!」
當陽光照在熱氣上時猶如奔馳中的野馬群,
他們卻以為是水。
於是,又急忙向前奔去,
但是同樣地,他們越是向前走,越是找不到。
漸漸地,他們疲乏到了極點,
最後來到窮山狹谷中,忍不住大叫大哭。
就在這個時候,
他們聽到自己的回音,誤以為是有人在附近。
於是,燃起了一線希望,
決定再打起精神繼續向前走,
走著,走著,
全身灰頭土臉,愈走愈灰心。
最後,他們終於猛然發現:
他們追逐的只是一個幻象。
一剎那間,
渴求的心也就停止了!
當下恍然大悟。
改寫自《大智度論卷》卷六
省思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榮華富貴與沙漠幻城何異?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善勝道場,圓滿無上佛果。初成道時,佛陀思惟五濁惡世眾生迷惑顛倒,難可教化,久住世間,實無益處,而欲入無餘涅槃。 典故摘自:《賢愚經‧卷一》
三寶住世大明燈,禮敬供養出苦輪。得遇三寶,是眾多善緣的成就,若沒有佛陀累劫勤修、大梵天王請佛住世、僧寶承傳法脈、大善知識慈悲化眾,芸芸眾生於漫漫長夜裡,沉淪苦痛,將無可依怙、無由出離。因此,當以至誠懇切之心,禮敬三寶、供養勸請,如說修行、不疲不厭。願三寶長明之燈,照破眾生無始昏昧黑暗,永燃自心清淨覺醒之光。 |
長壽持明的智慧與力量
〜〜蓮師珍貴心法之一〜〜
〜〜在未法時代人人都應具備的寶藏!〜〜
1。長壽佛的故事
阿彌陀佛梵文名Amitabuddha (祝您早日成佛),乃“無量”之義,他的壽命,光明,智慧,功德,神通,道力,慈悲,相好......等等,無一不無量,故我們可以稱他為“長壽佛“,也可以稱他為”無量光佛“。長壽佛身如紅蓮寶石,一面二臂雙手結定印置臍下以金剛趺坐安住。手上置有裝滿無死甘露的長壽寶瓶,內含對治短命,疾病與災禍的永生甘露。
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時代。當時有一國王,即妙喜國的世饒王,常去聽佛講經說法,聽了以後,不但歡喜,而且理解,隨即發起無上菩提心,捨棄國家,王位,皈投在世自在王佛座前,出家為僧,法號叫做法藏比丘。
他眼見芸芸眾生,業障深重,福慧淺薄,加之生命又很短促,即使發心修道,也是障道的惡緣多,助道的善緣少,甭說成佛,就是想跳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他時常都在心中想:要如何才能幫助這些眾生脫離茫茫苦海?如何才能使眾生早日成佛?
聽了這種令人肅然起敬的心聲,世自在王佛對他說:“譬如一望無際的海水,如果有人用鬥去量,經過很多劫的長時間,海水尚且可以量盡。只要人的意志堅定,至心求道,加上不斷的努力,就連成佛都不成問題,還有什麼心願不能兌現的呢?“於是法藏比丘即在佛前,在大眾之中,發下他那冠絕古今,膾炙人口的四十八大願。
法藏比丘在發願後,對修行更加精進,生生世世,不管生在何處,也不管是何身分,他都一本初衷,勇猛精進地修行,常以四事(衣服,臥具,飲食,醫藥)供養一切諸佛和眾生,並廣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自利利他,福慧雙修。他就是這樣的在無央數劫的長時中,成功的積累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
成佛之後,更以普度眾生為己任,所以他所成就的國土,為一切往生者提供最完善的生活環境,最完美的修行道場,和他親自教導眾生修行,使人人都能一生成佛;尤其他的萬德洪名,能令聞者,念者,無不獲得絕大利益!
一天,坦山和尚與隨侍的沙彌要到某地去說法,
路過一條小溪,
因下過雨,河水雖不大,卻泥濘不堪,
師徒二人正準備渡河時,
來了一位穿著入時又年輕貌美的小姐,
行色匆匆,似有急事要辦,卻又在岸邊躊躇不前。
此時,坦山和尚趨前向那位小姐說:
「姑娘,來吧!我背妳過去。」
緊跟在後面的沙彌,一直悶聲不響,心裡卻大惑不解:
「平時師父教導我們,不能接近女色,為什麼今天師父自己卻犯清規呢?」
沙彌雖有疑惑,但受平時師父嚴格教導的影響,
一時間,不敢在師父面前立即表態,但心中確實悶悶不樂。
事隔多日,沙彌愈想愈憋不住,於是來到師父面前:
「師父!我們出家人是不可以親近女色的,為什麼前些日子,師父在小溪邊,卻自己背起漂亮的姑娘過河呢?」
坦山和尚聽了,很訝異地說:
「我背那個姑娘過河,早就把她放下了!沒想到你卻把那位姑娘緊緊背著,到現在都還沒放下來!」
圖/閻寶忠
國境鄰海,海中龍王時常興雲作雨,致令水患時聞。須竭長者為消災祈福,恭請釋迦牟尼佛至國內應供。龍王雖明知佛陀蒞臨,卻依然故我,大肆發威,水淹國。慈悲的釋迦牟尼佛,護念眾生性命,齋飯用畢隨即施展神通,將國國民悉數帶往天界的阿耨達池。
到達天界後,大眾依序就座,此時,天帝心想:「真奇怪!世尊身旁常有二位羅漢比丘──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以及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隨侍在側,增益佛光威德;怎麼今天只有看到目犍連尊者一位而已?」天帝心中所打的妄想,佛陀當下就知道了。於是,啟口囑咐合掌侍立的目犍連:「你趕快將舍利弗找來。」於是,目犍連尊者依教奉行,禮佛事畢,就出發了。
深山石室內,舍利弗尊者正一針一線地縫補著袈裟。
「師兄!世尊命我來通知你,立刻到天界阿耨達池,參與眾會。請馬上動身啟程吧!」目犍連朗聲道。
舍利弗尊者停下手中正進行的動作,抬起頭,平靜地注視著以神足通來到石室的師兄弟:「等我把袈裟補完就走。」
「如果你不馬上出發,我就施展神通,將石室連你一起放在右掌心,飛回世尊身邊!」目犍連尊者一心想完成師命,片刻亦不肯拖延。
聽到目犍連尊者的回答,舍利弗尊者微笑著解下腰帶,放在地上。「如果師兄你能舉帶離地的話,再試試移動我的色身也不遲。」
說時遲,那時快,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已經動手了。然而,不論他如何使盡渾身解數,任憑石室天搖地動、土崩石裂,那條來自智慧第一阿羅漢身上的腰帶,仍舊紋風不動,留在原地。
目犍連尊者無奈,只得無功而返。然而,萬萬料不到的是,方才端坐不動的舍利弗尊者,此時竟然端坐在佛陀的身邊,動作迅速為己所不及!
神通不及智慧之力,如是!
典故摘自:《雜譬喻經‧卷一》
省思
《大法炬陀薩尼經》云:「五通具足。能作種種自在變化。能分一身以為多身。而是神通有時退失。以退失故還自害身。何以故。皆由無彼智慧力故。」神通是人人本具的妙用,由清淨安定的心所顯發而來。但,神通僅是修行中的過程而非目的,若無智慧,執著妄求,則易生禍害。公案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不敵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即是因舍利弗尊者定慧等持,心得自在之故。清明的智慧,才是幫助我們解脫煩惱、出離生死輪迴的最佳途徑!
圖/傳吉
久遠劫前,當時住世之佛亦名「釋迦牟尼」,於世間弘揚佛法,教化百姓。佛陀入滅後,有位王子名為「金幢」,傲慢自大,不信佛法。一日,定自在比丘向金幢王子說:「佛塔中有供奉佛像,是由眾多珠寶裝飾雕刻而成,王子可前往瞻仰。」聽了比丘的話後,王子即去佛塔瞻仰佛像。
王子見到佛像面如滿月,目如青蓮,相好莊嚴,即向定自在比丘說:「佛像尚能如此圓滿相好,更何況是佛陀的真身呢?」定自在比丘回答:「王子今日見到佛像若無法禮拜,也應當合掌稱念『南無佛』。」於是,王子聽從定自在比丘的建議,合掌稱念「南無佛」。
金幢王子返回王宮後,仍繫念著佛像的相好莊嚴,所以晚上睡覺時又夢見佛像,醒來後十分歡喜,便捨離邪見,皈依三寶。由於王子在佛塔中稱念「南無佛」的善根功德,命終後得以值遇九百萬億那由他佛,並在諸佛的教化下,常勤精進,證得甚深念佛三昧;亦因三昧力故,諸佛現前為其授記,從此以後,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道,最終證得甚深首楞嚴定,即是財首菩薩。
典故摘自:《觀佛三昧經.卷九》
省思
所謂「念佛一句,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恒沙。」念佛是平實簡單的行門,不限年紀、空間、時間,行住坐臥皆可用功。在稱念佛號的當下,心念收攝專注,念念清楚明白,最後念而無念,達到能所俱空,進而契悟本具的菩提自性,人生自是無量光、無量壽。
圖/傳珍
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篤信佛法的頻婆娑羅王為了表達對佛陀的敬意,總是帶著大臣們前往精舍禮拜佛陀,一日三次,日日如是,無有間斷。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體力漸漸衰退,頻婆娑羅王已無法再像往常一樣前往禮拜。於是在大臣的建議下,國王將佛陀的頭髮、指甲請回宮中,為其建造塔寺,懸掛幡蓋,日日三時皆以香花燈明禮拜供養。
當時,太子阿闍世受到提婆達多的煽動,與其謀害父王,篡奪王位,並且下令任何人皆不能再禮拜此塔,若有違犯者一律治罪。然而,宮中有一婇女,名「功德意」,在七月十五日僧眾解夏的這一天,見到昔日國王所造的塔寺已結網蒙塵,心想:「此塔乃是頻婆娑羅王所造,如今卻污穢不堪,無人打掃。」於是決定即使身受刑罰,也要將佛塔灑掃乾淨。
功德意馬上行動,將佛塔四周打掃得煥然一新,並且燃燈供佛,使佛塔重現光明。正好站在皇宮樓閣上的阿闍世王,遙見佛塔又出現燈明,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前往察看。使者回來稟報:「是婇女功德意在塔中燃燈供佛。」阿闍世王一聽,即傳喚功德意進宮一問詳由。功德意回答:「此塔乃是先王所造,用以供養佛陀。今日適逢七月十五諸佛歡喜日,我希望在這殊勝的日子將佛塔打掃乾淨,並且燃燈供養。」阿闍世王又問:「難道你不知道本王之前所立下的旨意?」功德意回答:「我沒有忘記,但是大王您現在對國家的治化遠不如先王所為。」阿闍世王一聽更加生氣,馬上以劍斬殺功德意。
功德意雖然被斬身亡,但因其一念善心,而往生忉利天中,且身放光明,照曜一由旬之遠。忉利天主及天人們見此異象,皆趕來觀看,並問此天人是修了何種福報,才往生天中,具此殊勝光明?天人以偈答曰:
「如來出於世,如日月光明,照彼諸黑闇,
皆悉普使明。見者生歡喜,心垢自然除,
善哉無上尊,眾生良福田。信心修福德,
我不惜身命,被害致命終,得生於天上。」
隨後,天人頂戴天冠,著諸瓔珞,莊嚴其身,並與諸天眾各持香花,來到佛所頂禮、供養佛陀。佛即為其說四諦法,天人當下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天人有感而發地說:「我往昔無始劫以來輪迴不已,虛幻色身所積的白骨比須彌山還高,歷經種種苦難留下的眼淚,比所有的海水還多,回顧過往,都只是虛擲光陰,浪費生命。今日有幸值遇佛法,得以出離生死輪迴,獲得究竟解脫。」說完此語,恭敬地繞佛三匝,還至天宮。
隔天一早,比丘們請問佛陀:「世尊,昨天夜裡所見光明較過去更為熾盛,是誰來向您請法呢?」佛陀便對大眾說明功德意生天的因緣。比丘們聆聽此事後,信心增勝,當中即有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者,亦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典故摘自:《撰集百緣經‧卷六》
省思
功德意不惜性命,以燈供佛,因而感得生天果報;亦因清淨心顯現,聽聞四諦真理,開悟證果。三寶乃最大福田,若能以一念清淨心供養三寶,則獲福無邊。
過去,在印度,人與人之間因為物質的多少分配不同,而產生等級觀念,並且非常懸殊。
其中有一族最貧窮,也就是最最低下的、被人瞧不起的首陀羅族,他們大多以做奴婢、或做奴隸為生,要幹最苦最累的活,還受虐待。
在舍衛城中,有一個首陀羅族的人,名叫尼提,他專門替人家挑糞,做最沒有人願意做的活。他為人很誠實善良,平時從不多說一句話。
有一次佛陀在定觀中,看到尼提這個人,他的業力已經消的差不多了,應該是讓他脫離苦海的時候了。因此,佛陀和阿難上街,來到一條巷口。正巧,尼提挑著滿滿一桶糞,從巷裏走出來。看見佛陀的光臨,想到自己卑賤,他想避開或繞道而行,不敢與聖者佛陀相遇。可是小巷非常的窄,根本無處可以躲避,他心慌意亂起來,挑糞的桶子,竟一下子破裂,尼提被淋的滿身糞便。他驚恐的不知所措,只好將頭深深的低下,不敢見佛陀。
佛陀走到尼提的身邊,問他:“尼提,你願意出家嗎?你想脫離苦海嗎?”
尼提滿面愧色的說:“佛陀是高貴崇敬的,隨從的弟子也是貴族的王侯,我的身份低下,怎能與他們相比,我哪來的福報可以出家,脫離苦海?”
佛陀說:“佛法如淨水,能夠洗去一切骯髒,世間無論什麼東西,一旦經過淨水的洗滌,馬上一新。佛法有如烈火,能夠燃燒一切,無論任何東西,一旦被聖火觸到,立即純淨。佛法是最平等的,沒有富貴,貧賤之分,任何人,只要願意信佛,脫離痛苦,勤行修持,都是可以出家的。”
佛陀的話,使尼提非常的感動,他就隨著佛陀來到祗園靜舍,剃度出家。聽經聞法,靜坐修禪,尼提漸漸開啟智慧,對於佛陀的法理,不僅能夠悟到,又能去奉行,不久他就證到羅漢果位。
話又回到當尼提出家的時候,很多世間勢利的人非常不滿,他們認為這樣一個出身卑賤的人怎能夠做出家弟子且受大眾的供養?越想越不平,於是,一直告到國王那裏,要國王去告訴佛陀,千萬不可以讓尼提做他的弟子。
於是,國王乘車,來到祗園精舍來請教佛陀。
車到門前,國王下來要走過一片樹林,這時看見一個大石頭上,坐著一個威儀端莊的比丘,波斯匿王很有禮貌的說:“我想求見佛陀,請通報一下可以嗎?”石頭上的比丘答應後,立即消失在石頭裏,很快又回到國王面前說,“佛陀允許大王現在見面。”
波斯匿王看到這位比丘,從無門無縫的石頭中,進出自如,實在驚奇。當他見到佛陀時,頂禮以後,就合掌問佛陀道:“佛陀,剛才為我通報的那位比丘,他的神通罕見,請問他的尊號?”
佛陀微笑的對大王說:“波斯匿王,你今天特地來此的原因,是要問我為什麼度化你們以為最卑賤的人,而我度人不論貧窮富貴,一視同仁,你想問的這個比丘正是尼提,他已經證悟了羅漢果,你見的就是他。”
波斯匿王非常慚愧。
佛陀接著又說:“世上的每一個人,他們的貧窮貴賤,皆是業力所得,一個人仁慈、謙虛,敬長護幼,修心養德,必定生為貴人。相反,一個人兇惡殘忍、驕慢放蕩,他的下場一定生為卑賤。”
波斯匿王又緊接著問佛陀:“那尼提為何生的如此卑賤呢?”
佛陀說道:“過去,迦葉如來涅盤以後,在十萬人的僧團中,有一個比丘,很驕傲侍勢,平時待人接物,也很傲慢無禮,自己的事情讓別人代做,有時身體不舒服,就 懶起早睡,令他人掃除房間,讓別的比丘做他的使者,還不尊敬長者。由於這段因緣,在以後的的五百年中,世世替人除糞,直到今世,業障盡除,遇佛得度,也是 當時出家學道的緣起。”
波斯匿王聽完佛陀的開示之後,稱讚佛陀的威德,佛法的無量慈悲,度眾人脫離苦海。
人啊,欺人壓人,不尊重別人,甚至出口無禮傷人,最終要付出代價的,可憐的還是自己。五百年的挑糞消業,就是因為驕傲侍勢,目中無人啊!
晉朝時,有一位出家人法名釋法衡。他雖然出家為僧,但一直不能精進修煉,僅僅只是心中懷有對佛法與修煉的仰慕而已。後來有一次他得了一場大病,受了十來天的病痛之苦後便元神離體到了陰間。大家都以為他已經死了,可過了三日他又甦醒過來啦。
他甦醒過來後,對眾人講訴了他在陰間看到的景象。釋法衡說,他在元神離體時是被陰間的人抓過去的。走了一段路後,他就被抓他的人帶到一處有數處陰間官捨的地方。他發現還有一些其他的人也被抓到了這個地方來。他隱約知道那大概不是什麼好地方,所以不肯進去。
這時他就見到面前出現了一件可怕的東西,那東西就像一個帶著鐵爪的大鐵輪,轉駛如風。這時一個陰間的官吏命人把一個罪人抓過來,那帶著鐵爪的大鐵輪就轉過來碾壓他,頃刻之間那罪人就被肢解的成一堆碎爛肉塊。接著那陰間官吏又將幾個罪人如法炮製,那景象真是無比可怕,慘不忍睹。
不久那陰間官吏命人把釋法衡牽來受此酷刑懲罰。釋法衡在此時心中即無比恐懼,又無比自責。他萬般悔恨自己從前為什麼不趁著活著的時候精進修煉佛法呢?如果生前精進修煉的話,又豈會遭受今日之酷刑?於是,他心中開始念佛教中的佛號,發誓將來如果有機會,一定精進修煉。
這時陰間官吏看了看釋法衡後說:你可以回去還陽了。於是釋法衡就又被人帶走,經歷一番坎坷後終於還陽復活了。從此,釋法衡幾乎晝夜不停的精進修煉佛教中的佛法,成為一個非常精進的佛弟子。
看了釋法衡的故事後,我個人想到:修煉佛法一定要精進啦,如果一個佛弟子不精進的話,那他最後失去的可能將是再也無法得到的美好,面臨他的可能就是令他無比悔恨自責的未來;真正的修煉是無比偉大、殊勝而又無比嚴肅的,是絕對不能抱著混日子的心態的啊。
資料來源:《冥祥記》
雜譬喻經 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位國王叫阿闍世王,他同時還是一位信佛的人。有一天,來了一個以殺生為業的屠夫,要見阿闍世國王,他請國王答應他一個要求,阿闍世王問他有何願望?
屠夫說:"國王您每遇節日需要屠殺畜生時,請求您全部賜給我包辦。"國王說:"殺生的事,很少人樂意替別人做,為什麼你卻那麼喜歡做?"
屠夫答道:"我上一輩子就是佛教中講的"過去世",曾經是個貧窮人,幸好靠殺羊得以度日。又因殺羊之故,死後升到‘四天王天',享受天福。我在天上壽終以後,又轉生為人,還是從事殺羊的職業,死後又升到天上。就這樣六世出生為人,都從事屠羊的工作,使我每次死後都升到天上,享受天上無量的快樂。我前後往返天上、人間,已有六回。我親身經歷了屠羊有這麼大的好處,因此向國王提出這個請求。"
國王聽了大為驚疑,問他:"你的情況,就算真如你所說,但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屠夫答:"因為我具有宿命通的能力,可以知道我過去世的事。"國王不相信,認為他說謊,因為像屠夫這麼一般而毫無修行的人,怎麼會有宿命通的功能呢?國王疑惑不解,便去向釋迦牟尼佛請教。
釋迦牟尼佛回答說:"那位屠夫所說的情形,全都真實,並非說謊。他在過去世,曾遇到一位辟支佛,那時,這位屠夫很歡喜、很恭敬、很專心的瞻仰辟支佛莊嚴的容貌,因而善心隨生,並積下許多功德。由於這些功德,使他得以六回升天享福,然後出生為人,又有宿命通功能。因為他敬佛有功德,造作於前,福報先成熟,才能六次往返天上、人間。他有關殺生的罪業,應受惡報,這是肯定的,也是必然。但這方面的機緣尚未成熟,所以現在他還沒有受惡報。等他此生命終,福報享盡以後,他將墮落到地獄,接受屠羊的罪報。地獄的罪報受完以後,接著再無數次的出生為羊,一一償還命債。這位屠夫,宿命通的能力很淺,只知道過去世中,六世殺羊升天的事,再早些的第七世的事,他便無法得知,他於是誤認為屠羊是使他升天享福的原因。"
阿闍世王聆聽了釋迦牟尼佛的解釋,立即恍然大悟。他繼續堅持修行,並教人多做好事,不殺生;堅信善惡有報,不要任意妄說"為什麼好人沒有好處?為什麼惡人沒有惡報?"善惡有報是肯定的,但各有不同的原因與表現,特別是時限,絕非常人所能預料。
歷史上有一大戶人家的女兒,愛上了家裏的一個佃農,姑娘因此而懷了身孕。族人對此不守婦節女子懲以裝豬籠沉海底之罰,刑前眾人一起責問姑娘,腹中胎兒是誰之過,姑娘甯死不願說出心愛的人,只得隨口推說是東邊廟裏的和尚。
眾人忿然大怒,和尚不守戒律,勾引凡塵女子,如此傷風化豈能熟視無睹。於是,大夥手持扁擔、鋤頭蜂擁來到廟裏,不由分說便將和尚毒打了一頓。半死之中,和尚開口問原由,聽完後雙膝跪地說:各位鄉親,千錯萬錯是我之錯,我一命微不足道,只懇請各位鄉親饒了姑娘和腹中胎兒,聲淚俱下。眾人見此情景,將和尚逐出廟去,令其無處棲身,且留下姑娘一人二命。
姑娘因未婚先孕,只能下嫁家裏的佃農,生下一子,一家人樂也融融。
可憐和尚漂泊流浪,冬寒夏烤,將老之時在當年被逐的廟旁搭了間草屋,了此餘生。
一日,姑娘聽聞草屋裏的老人就是當年被逐的和尚。便帶了丈夫兒子前來拜謝當年救命之恩。見到和尚,姑娘淚如雨下,問:您可還認得我?您一生的苦難全是因為我。老和尚看了姑娘半晌說:老納不記得了!姑娘接著說:我給你建座廟,報答救命之恩。和尚說:素不相識,請回吧。
經典故事《濟公搶親》和《紅眼石獅》想告訴人們什麼?
宋朝時期,風景優美、依山而建的村子裏有一家人正在歡天喜地的迎娶新娘,新人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全村的人都高高興興來吃吃喝喝,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
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目犍連,他在修煉中擁有很大的神通。今天就講一個有關目犍連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講法時,不光有人類這個空間的弟子們在聽,就是另外空間也有許多生命在聽。佛陀說法的法音,在一定範圍的宇宙空間中的生命們都能聽到。
目犍連能夠看到這種殊勝的景象。有一天目犍連想知道,在多大範圍的宇宙空間中的生命能聽到釋迦牟尼佛講法。於是目犍連便副元神離體,進入高層空間,到達須彌山頂,這時,依然可聽到釋迦牟尼佛說法的聲音。目犍連接著又飛了起來,經過了許多空間依然還能聽到釋迦牟尼佛說法的聲音。釋迦牟尼佛知道目犍連的狀態,知道他想探測在多大宇宙空間中還能聽到師父講法。
於是釋迦牟尼佛便運用法力幫助目犍連,使他自在如願的飛行,經過了無數的佛國世界,來到一個名為“光明幢” 的佛國世界。當時這個佛國世界的法王正在說法,教化眾生。這個天國世界中神的神體都非常巨大,目犍連運用神力,飛在一座光明耀目的高山上,聽佛說法。猛然聽到一個神如雷鳴似的聲音說:什麼地方來了一隻小蟲,竟然身現比丘像,在我們這個缽上行走呢?這個佛國世界的法王便告訴眾神說這是在娑婆世界中度化眾生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此時,釋迦牟尼佛用佛法神通告訴目犍連可以展現變化,目犍連便在釋迦牟尼佛的指導下,變的非常高大,並且身放光明,光中還出現無量蓮花。每一蓮花座上,都有釋迦牟尼佛在說法。這個佛國世界中的菩薩們都合掌恭敬。
目犍連顯現神通變化後,向這個天國的王說:我來到這麼遙遠的世界,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回去,惟願如來慈悲,幫我返回娑婆世界。天國的王對他說:以你目犍連的能力,縱經一劫,也不能返回娑婆世界。但是有一個妙訣,就是不可忘本。你應該心不離你的師父,竭誠敬師,稱念你師父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便能返回。目犍連於是照做,竭誠念他師父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一念之間,便被釋迦牟尼佛接回娑婆世界繼續修煉了。
從這個佛家故事中,我們可以得知,一個修煉人必須要敬師敬法,正因為有了師父與法,你才能提高返回去。你修出來的一切都是師父給你的,你的一切都是在法中得到的,沒有師,沒有法那也就沒有你的一切。故事中天國的法王甚至告訴目犍連,竭誠敬師不忘本實乃修煉過程中的一個妙訣。
(資料來源:《語密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