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鼎豐簡介

我的相片
歡迎來到「泰鼎豐泰國商品店」 電話:0922242559 店址:新北市三芝區中正路102號1樓

總網頁瀏覽量

泰鼎豐

2010年5月16日

泰國生日佛介紹

星期佛1~7




星期日佛 -- Parng Tawined


安靜清淨

佛相說明:
站在菩禔樹(Bodhi Tree)下的佛陀,張開雙眼,雙手在腹前交叉,右手放在左手之前。


星期日~成道佛祖泰語:Paang Tawai Netr(Seven Days Looking) 雙手輕垂身前,右手覆於左手立佛。此態象徵佛祖悟道正覺後階段。祂坐在菩提樹(Bho Tree)下禪定七天後修得正覺悟道,證得五眼六通,知一切眾生都在六道輪迴生死大海裡升沈。眾生在(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間、天上)六道終日汲營虛假不實生活。有清淨有不清淨的,有善有惡的,命終隨各人造作,在六道中受不同苦樂果報。不禁昇起大慈悲心。佛陀覺悟緣起正法,仔細觀察世間,流轉經過是十二因緣,流轉主體是苦。由主體展開,所以有生老病死。由無明而起行,由行而有識,由識而展開名色,由名色而生六入,由六入而感觸,由感觸而有受,有受而生愛,有愛而執取,有取而造業,由於業而有生,有生即有老死,一切眾生所以輪迴流轉的生生滅滅,皆為如此。一切眾生和諸法都是由於因緣而生。佛祖悟道後又在菩提樹下靜思21日,成就圓融無礙〔大方廣佛華嚴經〕。




代表意義:
為受痛苦的眾生設想。
星期一佛 -- Parng Harmyart


停止危險.避開災難

佛相說明:
站的佛陀將雙手提到胸前,掌心向外。 也有另一種佛像就是 左手下垂,只有右手提到胸前,掌心一樣向外


星期一~平定佛祖泰語:Paang Harm Samoot 共三種佛像可代表這日。 (a)Pacifying the Relatives 舉起右掌立佛。代表佛祖說服爭紛家族和解。 (b)Forbidding the Sandalwood Image 舉起左掌立佛。代表佛祖禁止以祂外觀塑檀像。 (c)Mastery over Passions 兩掌舉起立佛。出自佛祖平息海洋怒濤傳說。


代表意義:
為防止災難,有"安"的意思。


釋尊救聖憎


釋尊看見1000人溺水,釋尊以法力救起這1000位人!隨後這1000人跟著釋尊修行出家!!



星期二佛 -- Parng Saiyarth


和平

佛相說明:
佛陀採側躺的姿勢,用右手支撐頭,左手置於身體上方。


星期二~涅槃佛祖泰語:Paang Saiyasan 腳指平放右臥佛。為佛祖涅槃圓寂法相。傳說佛祖在星期二圓寂。 80歲時,在遮婆羅塔向比丘宣布〔我在三個月後,於拘尸那迦羅成的娑羅雙樹間依著法性進入涅槃,獲得無上安穩〕阿難問葬式,佛祖答依以轉輪聖王葬法〔先以香湯洗體,然後用新淨棉花包裹。之上再包五百毛氈裝入金棺,棺內澆麻油,把金棺納入鐵槨中,外繞旃檀香廓,上堆名香,四周放鮮花....我可自己用三昧真火荼毘,你們收拾舍利,在十字路口建立塔寺,給過路的人知道思慕信仰〕。不久後,佛陀進入拘尸那迦羅城,吩咐阿難〔你去為我在娑羅雙樹間敷座設床,頭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北方宏傳,未來也會盛行在西方.我於今夜將入涅槃〕 2月15日午夜明月時分,慈祥向諸比丘弟子做最後叮嚀〔你們不要悲哀,我在世上就是把肉體的生命活上數千萬年,和你們共同在一起,但有會合就有別離,這是不變道理!這世間上現已有四聖諦和十二因緣之法,大家都會明白自利利他的道理,佛法已具備,我進入涅槃常在法性中照顧你們,還有甚麼可悲哀的地方呢? 〕〔我所要度的眾生皆已度盡,還末度的眾生,皆已作了得度的因緣.現在已沒有讓肉體繼續存在的必要,你們隨順我的教法而行,就是我佛陀的法身常在之處! 〕。安靜進入涅槃。

代表意義:
平和及休息。

補充說明:


星期二佛 俗稱 臥佛 或是 休息佛。


曼谷市區有一間知名的寺廟就叫"臥佛寺"(Wat Po),也是一間著名泰式按摩學校。


傳說佛陀就是在星期三進入 涅槃


涅槃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理想。為梵語 NIRVA的音譯。 意譯為滅、滅度、寂滅。 指滅切貪、瞋、痴的境界。因為所有的煩惱都已滅絕,所以永不再輪迴生死。 涅槃並非死時才能證得, 肉身尚在者稱有餘依涅槃, 肉身已死者稱無餘依涅槃。



釋尊馴服妖怪


有一天妖怪去找釋迦摩尼佛~妖怪本身體型十分的壯大,顯現給釋迦摩尼佛看,妖怪展示自己 的法力,釋迦摩尼佛沒有理會妖怪。


第二天妖怪又去找釋迦摩尼佛,釋迦摩尼佛就化身比妖怪更壯大!妖怪認為釋迦摩尼佛法力無邊而深厚。之後妖怪跟隨釋迦摩尼佛修行。



星期三白晝佛 -- Parng Aumbaht


知足常樂,以歡喜心對人事物

佛相說明:
佛陀站的雙腳腳根併攏,雙手環抱缽盂(alms bowl),置於腰前。



星期三~托缽佛祖泰語:Paang Oombaat 這日可看到兩種佛像,白日晚上供不同佛。精確地說上午及下午由不同本命神守護。上午是持缽立佛。佛祖得道四年後,即離開祖國~迦毘羅衛國十五六年後回到故鄉見父王(淨飯大王)弟弟及兒子。父王望見佛祖率眾托缽乞食震驚不已。佛祖勸說托缽乞食是種化緣(pindabat),布施去除貪欲,忍辱壓止瞋怒,智慧遠​​離愚癡。布施、忍辱、智慧,三者是進入涅槃路徑。布施,不一定是財寶,見到別人布施,心亦隨喜,將來果報和布施人相同。有的能夠布施的人,是因知道自己不足。有的人雖知道而無力量布施,可是只要見到布施人心生歡喜,也和自己布施相同,一樣得到福報功德。亦即誠摯奉​​獻布施信眾亦可得道。直至今日。布施美德仍實行於佛教徒。

代表意義:
佛陀參佛四年後,抱的缽盂回家,向父親布施

補充說明:


布施成為佛教六度之一,且為六度的入門。


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施捨給人。就施捨的內容區分包括:財物的施捨,佛法的施捨,及給予安全感。


釋迦摩尼佛出來化緣不與聖憎奪食,化緣不代表是乞丐!化緣時更要懂得知足,不能得寸進尺。



星期三夜晚佛 -- Parng Pahlaylai


與世間眾生相處要誠實和平,不要認定暴力能解決事情

佛相說明:
佛陀坐在樹下,接受猴子給予蜂蜜,小象給予水壺。


星期三夜晚佛是禪定座佛。在祂前方有一猴一象跪呈供物。為佛祖於菩提樹下修戒參禪時,象供呈水果缽碗,獼猴獻蜜果(Honeycomb)故事。此塑像廟宇常可見到。獼猴獻果有個版本如此寫:佛祖菩提樹下修行時,獼猴獻上蜜果,大象貢獻竹筒甘泉水。獼猴因親人友伴被王子遊獵殺死,大象象群被獵人捕捉殘殺,請求佛陀救助庇護。佛陀告訴牠們傷生害命是佛門第一大戒,殘暴惡人會被懲罰,精修苦煉才能解除困厄。大象獼猴就投入水中而死,等待轉世為人再來修行。

代表意義:
晚上代表佛陀在叢林時參佛的狀況。



星期四佛 -- Parng Tassaru


紀念釋迦摩尼佛禮拜四成佛日

佛相說明:
佛陀在冥想的姿識。



星期四~冥想佛祖泰語:Paang Nung Samadhi 冥想禪定坐姿。蓮花盛間兩端,手放膝上,右手置左手上,十指全開,掌心朝上。修禪冥想者認為此姿態有股能量自頭頂通過,由全張掌心出來。根據泰國占星學,這個日子出生的人適合當老師,律師或法官。

代表意義:
代表"寧靜"

補充說明:


又可稱作 Parng Samadhi。


佛陀冥想姿勢就是最典型的瑜伽姿勢:
盤坐雙腿交叉,右腳在左腳上方;兩腳腳心朝上。
雙手交疊置於腿上,右手掌也是在左手掌上方,兩手手心朝上。
據說這是最完美的冥想姿勢,會讓人近入安寧的思考境界。
天地的能量會同時由頭頂及朝上的四肢進入人體。


瑜伽是梵語YOGA的音譯,他可以是代表修行的方法
透過控制和運用我們的身體及心念, 發展直觀的能力,達到解脫或成佛的理想。







星期五佛 -- Parng Rumpueng

以感恩慈悲心對人,以合為貴,和睦相處

佛相說明:
佛陀站的,兩手交叉在胸前,右手壓在左手。

星期五~內觀佛祖泰語:Paang Rum Peung 雙手置胸前,右手覆左手立佛。此姿態暗示完全性靈轉換。藉內觀(Vipassana)冥想得到慈悲與心靈寧靜。


代表意義:
代表"思考"或"沉思"。

釋迦摩尼佛在菩堤樹下成佛後,釋尊以慈悲心回報眾生。


 

星期六佛 -- Parng Narkprok

食衣住行豐足

佛相說明:
佛陀盤腿沉思,後面有龍作保護。


星期六~蛇神護法佛祖泰語:Paang Naga Prok 佛祖端坐禪思,未知暴雨來臨。七頭蛇神那伽(Naga)現身,自背後弓張擋住暴風雨保護佛祖。有種未指定星期佛像也常見:佛祖靜坐禪思,右手指觸地,稱降魔印或觸地印。這是佛佗面對各種貪嗔妄懼慾烒煉誘惑,最終將妖魔降伏傳說。傳說悉達多太子菩提樹下金剛座發出誓願後,天神世間修道者一心祈禱祂早日正覺,唯有魔王害怕太子成道,邪道衰微,派出三位容貌美麗女兒:欲染、能悅、可愛樂誘惑太子。太子麵對外來聲色威厲的魔,內心煩惱妄想的魔不動如山,妖魔終至降服。


釋迦摩尼佛在夠荒涼的地方修行時,氣候不好狂下七天七夜的暴風暴雨!及時出現七頭龍為釋迦摩尼佛擋風擋雨七天七夜


 


佛祖釋迦牟尼的故事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毘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逐創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他弟子很多,據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夢象受孕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內諸國林立,其東北部恒河邊有個迦毘羅衛國,國王叫淨飯,王后叫摩耶。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際,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她頓時覺得體安快樂如服甘露,反視自身如日月光照,醒來後她就去見淨飯王​​,告訴他夢中之事。淨飯王立即召集大臣們詢問王后之夢是何預兆,一名婆羅門占卜者回答說:“此夢甚佳!王后已懷孕,必生王子,這王子是個千古聖人,定能光顯釋迦族”淨飯王聽後,不勝歡喜。摩耶夫人自夢白象受孕後,百病不染,身體十分健康〔《雜寶藏經·卷第二》、《大壯嚴論經·卷第十四》載,釋迦牟尼前生曾為六牙白象。 〕


七步蓮花摩耶王后懷孕已滿10月,一日率眾宮女漫遊蘭毘尼花園。那時正是四月初旬,風和日麗,生機暢達。花園裡芳草萋萋,百花爭妍,行樹聳翠,蓮蕖送香,充滿吉祥喜慶的氣氛。遊歷花園一周後,摩耶王后在一棵無尤樹的綠蔭下休息。她見這無尤樹枝葉茂盛,柔軟低垂,樹上花果鮮麗,芬芳可愛,便舉手攀摘花果,於是,王子就生了下來。佛經上說,王子剛生下來就能說話,無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發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舉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現一朵蓮花。一時間,香風四散,花雨繽紛,仙樂和奏,諸天神人齊聲讚頌。地上也自然湧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淨。淨飯王得子後,喜悅非常,替他取名悉達多,就是說他生時即有許多奇異祥瑞的意思。姨母撫育釋迦牟尼誕生剛七天,他母親摩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淨飯王悲從中來,悼痛不已,回顧年幼的王子,更是愴惻。於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接進宮中,託付她撫養王子。摩訶波闍波提賢淑仁慈,視王子悉達多為己出,十分鍾愛。淨飯王又令三十二名宮女協助撫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餵乳,八女帶領玩耍。後來摩訶波闍波提與淨飯王結婚,撫養王子更為盡心。童年時代的悉達多王子,聰明伶俐,無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將護,寒暖得時,飲食得時,飲食有節,身體異常健康,發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樹,得種肥沃之土,正與日俱長。出遊感苦青年時期的悉達多王子,性喜清淨。他對於宮庭中的聲色喧囂生活,甚感厭煩,常思出門遊賞大自然景物。一日,他乘坐七寶輪車,從東門出遊,看見一老人,傴僂曲背,手扶竹杖,舉步艱難,有如蟻行。悉達多王子頓時有感於人生老苦,心生尤鬱。又一日,他從南門出遊,見一病人,面色痿黃,形容枯槁,氣喘呻吟,痛苦萬狀。悉達多王子憐憫病人,心自尤怖。又一日從西門出遊,見一死者,直挺僵臥,淤血流溢,臭積難聞,一家老小,號哭送之。悉達多王子又有感於心,惶恐苦悶。又一日,悉達多王子出北門遊玩,看見一出家之人,圓頂緇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儀有度。那出家人告訴他修行解脫之道,王子聽後,決計棄絕富貴享樂,刻意修行,以求解脫“老”、“病”、“死”苦。夜別妻兒悉達多王子請求父母允許出家修行,淨飯王和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許。他又向父母請求四願: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別。說若能滿四願,便不出家。淨飯王一聽,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無奈之下,淨飯王苦心孤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時都百花盛開的宮殿,增設諸般妙樂歌舞,以悅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護,不許稍離,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釋迦牟尼絲毫不為五欲的享樂所打動。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著熟睡的妻子耶輪陀羅和兒了羅睺羅,默默地向他們告別,然後便出了房間。他看見宮女們和守衛之人都呼呼熟睡,猶如木石,又生感慨。夜渡凡塵悉達多王子別了妻兒,喚起馬夫車匿備馬。車匿高聲泣諫,想驚醒宮中之人,不料卻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備馬。王子跨上白馬,取道北門踰牆而出,車匿也緊隨其後。佛經上說,馬初舉步,大地震動,四大天王捧承馬足,梵天帝釋執幡引路。王子出城之際,發下誓願:“我若不了生死,終不還宮;我若不成佛道,終不還見父王;我若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姨母妻兒。”於是,悉達多王子與馬夫車匿,一騎一步,乘著茫茫夜色,橫渡清溪。到天明的時候,已達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彌河邊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削髮更衣悉達多王子見這里山林繁茂,寂靜無嘩,心中歡喜,便命車匿牽馬回宮,車匿不肯,涕泣相勸道:“王子生長宮中,安享尊榮,今到山林,伴隨荊棘蟲獸,怎經得住這諸多苦患險難呢?”王子回答說:“你不必多言,須知我在宮中,雖能免有形的荊棘蟲獸,卻不能免無形的荊棘蟲獸,我現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實的安樂。”  


說罷,悉達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鬚髮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髮,且發誓言:“我今剃除鬚髮,願與一切眾生斷除煩惱習障。”這時來了一個獵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華麗服飾相換,完全成了僧人形象。馬夫車匿見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牽馬拜辭,尋路回宮。面壁靜心釋迦牟尼出家後,曾多方尋訪明師,以求大道。他見眾多修行之人,或以草為衣,或不食自餓,或翹一足,或臥塵土荊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為然,知其皆為外道。後來,釋迦牟尼從師隱居山洞的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學習禪定。前者教他“追隨沉思默想步驟”,就能得到“空寂王國”;後者對他宣讀“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狀態”。


於是釋迦牟尼獨處一山洞之中,盤膝趺坐,面壁靜心,以求覺悟。春去秋來,終無所得,他明白了這不可能得到啟迪,於是改變主意,決定去體驗禁慾苦行,以求解脫。六年苦行釋迦牟尼來到尼連禪河邊伽闍山苦行林中,獨自在樹下結跏趺坐。他身無覆蓋,不避風雨,目不瞬動,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體放下,或限制呼吸,頭腦發怵,如針刺骨;或牙舌頂顎,強壓內心,汗如泉湧,據說,由於他淨心守戒,不臥不起,乃至一隻大雕在他頭一結巢哺雛,糞污其身也聽之由之。釋迦牟尼獨修苦行轉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至七日食一麻一麥以至於不飲不食起來。終於,他身體變得極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觸背脊。有一日,他忽然覺悟到:過度享受固然不易達到解脫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沒有辦法進趨大徹大悟的法門於是他決定重新進食,再參玄道。牧女獻糜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常趕牛在苦行林邊放青。


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乾淨,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發願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後,體力強健,已回復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樹下靜悟釋迦牟尼放棄苦行生活後,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坐了下來。他發下誓願:“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他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靜思默想。他的思維追憶著過去的經歷,用大智慧觀照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經過長時間的思索,進入一種“明白”或“醒悟”狀態,達到“既不知道滿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況,似乎錯誤消失,智慧湧現,黑暗過去,光明到來。佛經上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升座之後即圓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躍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聖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眾生脫離苦海的就稱為菩薩。


魔女炫媚釋迦牟尼即將成佛,祥光上沖死亡與慾念之魔的魔宮,魔王波旬想阻撓他圓成佛果,便命令三個魔女前去蠱惑他。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愛欲),一名羅蒂(樂欲),一名羅伽(貪欲)她們盛裝嚴飾,羅殺臨風,蘭麝馥郁,凌波微步來到釋迦牟尼身前,殷勤獻媚,桃面嫣然。但釋迦牟尼深心寂定,視而不見,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三個魔女不肯死心,竭盡種種妖嬈之態,淫蝶之狀,釋迦牟尼訓誡她們道:“你們形體雖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貯糞機,不自知恥,還敢來誑惑人嗎?”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見自身惡態,只見骷髏骨節,皮包筋纏,膿囊涕唾,醜狀鄙穢,魔女看後,意念一轉,羞恥慚愧,匍匐而遁。眾魔敗陣魔王波旬見魔女無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屬全部魔將魔兵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蟻殺向釋迦牟尼。釋迦牟尼端坐金剛寶座之上,毫不恐懼驚動。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處皆紛紛散落。他告訴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薩道是因為從三僧祗無央數劫以來,積集了無量福德智慧,圓滿了六度萬行。你來攻我,不是以卵擊石,自取破滅嗎?”   


魔王不聽勸告,一味蠻橫,率眾向前,釋迦牟尼身放淨光,魔眾盡皆跌撲。天帝又請菩薩相助,菩薩使法,洪水滔滔洶湧而出,惡魔怪獸盡淹其中,狼狽敗退。 〔佛教認為,世界自成至壞叫一劫。 〕 大悟成佛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他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體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音,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至此,釋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開始教收徒,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諦。


 


小乘佛教&大乘佛教


小承佛教(梵語:Hīnayāna),又稱聲聞乘佛教(梵語: Śrāvakayāna)。譯自梵語,Hīna 意為「小」,yāna 意為乘、車子、教法、或通往解脫之道,合起來,是「小車子」、「小的載具」的意思。


這個稱呼出現在一至二世紀之間,是大乘佛教(梵語:Mahāyāna) 對成立在它之前的的各佛教部派的稱呼,現代大乘佛教徒也用以稱呼南傳上座部佛教。因為它的涵義多變,而且充滿爭議,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小乘釋義對大乘佛教而言,小乘是聲聞乘、緣覺乘二乘的合稱。因為此二乘修行人,發心狹小,無法濟度一切眾生,故稱小乘。就歷史而言,小乘佛教意指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期,所形成的佛教教法。又可以用來指稱部派佛教時期,所成立的各個佛教流派。這些流派的現代繼承人,為南傳上座部佛教。因此,最狹義的小乘佛教,又可以指為現存的南傳佛教。但是南傳佛教徒認為,這個稱呼,對他們來說,是有貶意的,所以他們拒絕這個稱呼,自稱為上座部佛教。部派佛教早期佛教發展史,可以分成幾個時期,如印順法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中提出的定義:「我以為,佛陀時代,四五(或說四九)年的教化活動,是『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大眾部與上座部分立以後,是『部派佛教』。


佛滅後,到還沒有部派對立的那個時期,是一味的『原始佛教』」 。相傳在佛陀滅度之後,由大迦葉於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結(又稱為王舍城集結),由阿難負責誦出經藏(即後世所稱的《阿含經》),優婆離誦出律藏,建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與僧團戒律。大眾部相傳,因為富樓那尊者來不及參與此次集結,所以另外主持了一次集結,後世稱為窟外集結。窟外集結產生的雜藏部方廣經,即是大乘佛教經典的前身。


在佛陀滅度之後百年,摩揭陀國迦羅阿輸迦王(俗稱黑阿育王)在位時,僧團因為意見不同,產生爭議。印度西部摩偷羅國的耶舍比丘,邀請東西方的七百位長老,至毘舍離〈Vaiśālī〉舉行第二次集結(稱為七百集結、或毘舍離集結),會中做出決議,認為東部比丘僧團對於戒律的十種看法是錯誤的(又稱「十事非法」)。東部比丘僧團不同意這個看法,自行集結會誦,訂定戒律。因七百集結代表了上座長老的看法,故遵行此戒律的僧團,稱為上座部;而東方比丘僧團則稱大眾部。此為佛教僧團分裂的開始,所以又稱為「根本分裂」。在上座部跟大眾部分裂之後,在其中因地域、教義看法等等不同因素,在其下又分裂出不同的僧團(又稱為「枝葉分裂」)。這個時期也被稱為部派佛教,時間起於佛陀滅度後百年,至大乘佛教興起之間。至西元一世紀前後,各部派已成熟發展,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教義,也各自傳承了不同的經典。在這段時間內興起的各部派,在大乘佛教興起之後,仍然澎勃的發展,與大乘佛教各有擅場。他們認為大乘佛教的經典並非佛陀所親說〈大乘非佛說〉,而大乘佛教徒則稱這些部派為小乘,並不能幫助人究竟解脫。部派分立因為印度佛教在史料上的缺乏,各佛教部派之間的關係,直到現代​​學者中仍然有所爭議。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中,對於各部派的傳承各有不同說法。現依印順法師的看法,將各部派作一個簡單的整理: 根本上座部先上座部雪山部(在說一切有部分出後,原先上座部改稱雪山部,大眾部及分別說部傳說,認為此部是由大眾部分出) 根本說一切有部(又名上座說一切有部) 說一切有部(薩婆多部,又名說因部,繼承根本說一切有部) 經量部(又名說轉部Saṃkrāntivādins/Saṃkrāntikas) 犢子部(Arya-vatslp-utrlyavadinah),異部宗輪論認為此部是由說一切有部分出。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Sammatlyavadinah) 密林山部(又稱六城部) 分別說部銅鍱部(Tāmraśāṭīya,又作赤銅鍱部,傳至錫蘭。因錫蘭古稱銅鍱洲,或赤銅鍱,故得名。) 大寺派(即今錫蘭南傳上座部佛教)。以巴利文三藏為其主要特徵,又被稱為巴利文佛教。重要的論書有覺音所作的清淨道論。現今南傳上座部佛教皆以此部為根源。無畏山派。漢譯解脫道論即為此部作品。祗陀林派飲光部(又作迦葉部) 法藏部化地部大眾部一說部(又稱說出世部) 說大空部(又稱方廣部) 雞胤部(又稱窟居部、灰山住部) ​​多聞部說假部製多部(Caitika) 東山部(Apara Śaila) 西山部(Uttara Śaila) 大乘佛教觀點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根據弟子的不同根性,因時因地,而給與不同的教法。這些教法又可以分成三乘。其中,接受四聖諦教法的弟子,因為是從佛親聞教法,稱為聲聞乘(梵文Sravakayāna),以成為阿羅漢為最高目標。沒有親自得到佛的教導,但以自己的努力與智慧,思維十二緣起法而得到證悟的,稱為獨覺或緣覺乘(梵文Pratyeka-buddhayana),成為辟支佛是他們的目標。這兩類人,都只重視自己的修為,而無法幫助他人得到解脫,故稱為小乘。而真正的佛弟子,應當以幫助他人解脫為目標,發起大悲心,像這樣的佛弟子​​,被稱為菩薩,菩薩才是成為佛的真正道路,因此大乘又稱為菩薩乘(梵文Bodhisattvayana)。


但是大乘佛教內部對於小乘的看法,有許多分歧。一部份人相信,小乘的教法只是暫時的,不了義的,誤導的,只能階段性用以接引資質較差的人,並不究竟。這派可以《維摩詰所說經》為代表,認為即使犯了五無間罪的眾生,只要修行大乘佛法,也能得到解脫。但是修行小乘佛法,永遠無法成佛。但是另一派的人相信,小乘與大乘雖然修持方法不同,但同為通往解脫成佛的方法。此派可以以《妙法蓮華經》為代表,它提出「三車喻」,認為在終極意義上,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兩者的意趣並沒有差別。


漢傳佛教隨著佛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由印度向東方傳入,南傳佛教與大乘佛教同期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大量由梵文譯作中文的佛經,當中以安世高譯出大量小乘佛經,其中對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為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這些佛經為魏晉南北朝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其後小乘佛教在中國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蓋過。漢傳佛教的戒律主要傳承自法藏部,以《四分律》為主流。至於宗派方面,主要的小乘傳承,有俱舍、成實二宗,但是這兩個宗派在唐初之後就已經衰微,喪失影響力。藏傳佛教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傳承。但是格魯派很重視俱舍論的研習,列為五部大論之一。南傳上座部佛教為現代最主要的佛教流派之一,參看上座部佛教。


註釋1^ 《妙法蓮華經》:「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2^ 《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第六〉:「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 〈佛道品第八〉:「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慾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3^ 《妙法蓮華經》:「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