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鼎豐簡介

我的相片
歡迎來到「泰鼎豐泰國商品店」 電話:0922242559 店址:新北市三芝區中正路102號1樓

總網頁瀏覽量

泰鼎豐

2011年7月15日

大梵天王 ~ ( 四面佛 )

以上故事網路抓取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本人將立即進行刪掉處理。




四面佛是印度神祇,原是婆羅門教三主神之一的梵天,是創造天地之大神,有四張面孔。在東南亞、泰國被認為是佛教的護法神,是法力無邊,掌管人間榮華富貴和發揚和諧佛法之神;其四面分別朝向東南西北,供信眾祈福。由於外形近似中國佛像,因此在中文多稱為四面佛。



據說四面佛喜歡花,故通常用花去敬拜,分別以順時針次序祭拜該神四面。
 正面祈求(官位、學業、事業、名利)
 第二面祈求(感情、婚姻、愛情、人緣)
 第三面祈求(正財、橫財、財祿)
 第四面祈求(健康、平安、家人身體狀況、家內和偕


位於泰國曼谷的四面佛壇是泰國香火最鼎盛的宗教據點之一,在曼谷市中心愛侶灣的 Ratchadamri 路和 Phloen Chit 路交界,鄰近君悅酒店和崇光百貨。在此地設立四面佛壇的原因,據說是在1956年 Erawan 酒店(君悅酒店前身)興建之時,發生了一連串的不幸事故,因此聘來了一名高僧作法,依其建議供奉四面佛,保佑大眾諸事順逐。
 
每年有甚多的華人信徒及印度教徒到此膜拜,其中更深受福建人的敬仰。信眾相信四面佛極為靈驗,如果祈求後願望達成,信徒必須準備祭品再次到此酬神還願,甚至自己或僱人表演歌舞。



四面佛原為印度婆羅門教三大神之一“大梵天王”,是創造天地之神,天王在天界中法力無邊,掌握人間榮華富貴,具備崇高之法力。可以說是泰國香火非常旺盛的一尊佛,有很多香港臺灣日本的客人就專門來泰國求拜四面佛的.四面佛是四面玲瓏,有求必應,在東南亞有時耶稱她為有求必應神.四面佛有四面、八耳、八臂、八手,四個面分別代表著慈(慈愛)、悲(惻隱)、喜(吉祥)、舍(施捨), 佛教的四無量心.每手所執之物均有其深長意義:


1、令旗:代表萬能法力。
2、佛經:代表智慧。
3、法螺:代表賜幅。
4、明輪︰代表消災祥磨摧毀煩惱。
5、權杖︰代表至上成就。
6、水瓶︰代表甘露(有求必應)。
7、念珠︰代表輪迴。
8、接胸手印︰代表庇佑。


 四面佛佛性溫柔,充滿慈悲、仁愛、博愛、公正這四種正直性格,佛教稱之為婆羅門的四梵行,願降福及濟助一切天神及眾生。皆能照顧到東西南北四方之世人及生靈。
四面佛雖然有四面八臂,但卻只有一雙腳,這一雙腳正對的這一面是正面,拜四面佛時,是從正面開始,按順勢針的方向拜一圈, “求事業”“祈愛情”“則發財”“保平安”。


大梵天王之性情溫柔,充滿慈悲、仁愛、博愛、公正這四種正直性格,佛教稱之為婆羅門的四梵行,也是佛教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願降福及濟助一切天神及眾生,尤其對於修行四梵行(無量心)者,在成佛道上得到自度度眾的資糧,無論財施、法施可以隨時所欲,隨緣成就。這種慈愛精神,得到佛祖釋尊的讚嘆,所以稱為四面「佛」,因為由修「福」,而資助修「慧」,由梵行而達到菩提行,是成佛道之方便善巧法門也。據說天王之神齡已達100天界年,(每一天界年等於人間360年)。



根據佛經裡面記載,在十方佛、菩薩的世界哩,遍佈無量無數億的天上人間。四面佛「大梵天王」統御欲界、初禪天界及我們居身的世界。大梵天王不僅是人類的神,也是欲界、初禪天界的一切天神。阿修羅(妖魔鬼怪)及一切世界中財富的主宰。


大梵天王(四面佛)之出身,說法很多,但根據泰國神史書記載是,當宇宙洪荒時代,安達目蒲神(創造之神)擬造一切,遂先創造水,使地球上一片汪一洋;然後將植物播於水中,但植物卻長一隻金蛋,其後金蛋破裂,大梵天王就從蛋中出生。因大梵天王生於金蛋中,故又有「金胎」之稱。


其後,大梵天王自分為兩部分,一為男性、一為女性,然後誕生了大自在天王,韋力王、目努薩哇珍蒲王(人類始祖),亦即是第一位創造人類之神,於是人遂繁衍不息。可以說人類之在世界上出現,乃是大梵天王所創造者。又傳說大梵天王層創造一女子,名叫莎都芭,以協助創造動物人類、神仙、魔鬼與各種生靈。


 



大梵天王(四面佛)



而現今我們所參拜之大梵天王為佛身有四首、四面、八眼、八耳、八臂。一手持令旗、一手持佛經、一手持法螺、一手持唸珠、一手持明輪、一手持權杖、一手持甘露瓶、另一手打手印。其中,手執之法器與手印皆有其深長意義:令旗-代表萬能法力,佛經-代表智慧,法螺-代表賜福,唸珠-代表輪迴,明輪-代表消災、降魔、驅除煩惱,權杖-代表至上成就,甘露瓶-代表有求必應,接胸手印-代表庇祐。天王之性情溫柔,充滿慈悲、仁愛、博愛、公正這四種正直性格。佛教稱之為婆羅門的「四梵行」,也就是佛教之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所以願降福及濟助一切天神及眾生。
 


大梵天大梵天印度神話中的三大神之一,是主管創造之神,神話傳說是從金蛋中破殼而出,《羅摩衍那》中傳說是從太空中出現,而有的往世書中則說是從開放在毘濕奴的肚臍上的蓮花中生出來的。大梵天是印度神話中世界萬物的創造者,又是魔鬼、災難的製造者。因為它善惡不分,許多惡魔經常得到他的縱容,為害人世。地位相當於中國的盤古。梵天還兼管文藝和智慧。因此又被稱為“智慧之神”。印度教創造之神梵天(Brahma),是奧義書哲學的抽象概念終極實在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在印度教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羅門祭司裝束,四面四臂,手持吠陀,坐在蓮花上或乘騎天鵝。
 
大梵天 - 簡介



大梵天大梵天有四個頭,面向東南西北四方。高坐在蓮台之上。有妻子,叫文藝女神,是從大梵天的左手大拇指上出世的。有十多個兒子,分別從他的精氣、心臟、乳房或右手的大拇指上出生。兒孫又分別生出天神、仙人、修道士、凡人、妖魔、禽獸以及宇宙中其他生物,因而是大梵天創造了世界。大梵天的曾孫摩奴身為人主,兩手朝天,一腳立地,修行了一萬年。有一天,大海裡的一條小魚來求保護,把小魚放在水罐裡。小魚長得很快,水罐、大缸以至大河都無法讓它容身,把它放回大海。魚告訴摩奴,世界快要毀滅,趕快造一隻船,載上七個修道士和各種生物的種子。摩奴一一照辦。當世界被洪水毀滅時,魚頭上長出角,把船拖到唯一未被水淹的喜馬拉雅山頂尖上,然後告訴摩奴,是大梵天,於是摩奴開始苦修。當取得了非凡的能力時,就在洪水劫後的大地上重新創造了世界萬物。這個世界再創造的神話以後又成了《魚往世書》的中心內容,不過魚不是被寫成大梵天的化身,而​​是毘濕奴的化身。
   
大梵天創造世界萬物後,還經常滿足向乞求者的願望,不過往往善惡不分,有求必應,有許多惡魔也得到許諾甚至縱容,常常使得天神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剪除。但更經常的工作是給諸天神出主意、想辦法,充當他們的“顧問”,而不親自參與天上或人間的種種事務。
 
大梵天梵文Brahmā的意譯,佛教語。色界初禪天之一。按初禪共有三天:大梵天、梵輔天和梵眾天。 “梵”的意思是“清淨”、“離欲”。梵天與毘濕奴、濕婆合為印度教三大主神。據《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等所說,宇宙出自飄流於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飄流一年後,以意念力把卵殼破為兩半,為天,為地,天地間出現了氣體空間,以後是水、火、土、氣、以太五要素,再以後是眾神、星辰、時間、高山、平原、河流,出現了人、語言、情慾、憤怒、歡樂、懺悔,最後梵天自身也一分為二,一半為男,一半為女,還創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後,有時是釋迦的右脅侍,手持白拂塵。又是色界初禪天之主,稱“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為一面雙臂,手持蓮花、拂塵。也有三面雙臂像。四臂像則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蓮花、澡瓶、拂塵(或鉾)等,還有一手作施無畏印。梵天形像被漢化後,多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蓮花。在水陸畫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華貴的中土帝王模樣,身後有輔臣簇擁。
   
梵名Brahma^ 。音譯婆羅賀摩、沒羅含摩、梵摩。意譯清淨、離欲。印度思想將萬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創造神,與濕婆( S/iva)、毘濕奴(梵Vis!n!u )並稱為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之三大神。據摩奴法典所載,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原有五頭,其一頭傳為濕婆所毀,餘四頭,具四手,分別持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佛教將其列為色界之初禪天。一般分為三種,即梵眾天(梵Brahma -pa^ris!adya )、梵輔天(梵Brahma -purohita )與大梵天(梵Maha^ -brahman ),總稱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統御梵眾之人民、梵輔之輔弼臣。
   
又通常所稱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稱梵王,名為屍棄(梵S/ikhin )或世主(梵Praja^pati )。印度古傳說中,為劫初時從光音天下生,造作萬物,佛教中則以之與帝釋天同為佛教之護法神。釋尊曾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下降此世時,梵王為佛之右脅侍,持白拂;或謂是梵天與摩羅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長為一由延半,壽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宮殿,稱為梵王宮。密教將其列為十二天之一,守護上方。密教之梵天像四面四臂,右手持蓮花、數珠,左手執軍持,作唵字印,乘七鵝車,戴髮髻冠。又供養大梵天之修法,稱為梵天供。
 
大梵天 - 法器與手印





大梵天除惡鼠根據佛經裡面記載,在十方佛、菩薩的各世界裡,遍布無量無數億的天上人間,計有廿八重天,其中包括欲界六天(尚有欲事之天),由帝釋天王統御,再上去是初禪三天(禪定離欲之天),由大梵天王統御,也就是說大梵天王高居初禪三天之首位,統御欲界六天及我們居身的世界。依泰國神史書記載是,當宇宙洪荒時代,第一位在洪荒世界誕生,創造人類之神,便是大梵天王,天王不僅是人類之神,也是欲界、初禪天界的一切天神,阿修羅(妖魔鬼怪)及一世界中天下諸財富的主宰。天王在天界中法力無邊,掌握人間榮華富貴,具布崇高之法力。
 
大梵天王、四面、八耳十八臂、一手持令旗、一手持佛經、一手持法螺、一手持明輪、一手持權杖、一手持水壺、一手持念珠、另一手打手印,其中手執之法器與手印皆有其深長意表與來源:1.令旗: 代表萬能法力。 2.佛經: 代表智慧。 3.法螺: 代表賜福。 4.明輪: 代表消災、降魔、摧毀煩惱。 5.權杖: 代表至上成就。 6.水壺: 代表解渴 (有求必應)7.念珠: 代表輪迴。 8.接胸手印: 代表庇佑。
 
大梵天 - 修佛法




大梵天騎烏鴉圖大梵天王之性情溫柔,充滿慈悲、仁愛、博愛、公正這四種正直性格,佛教稱之為婆羅門的四梵行,也是佛教之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所以願降福及濟助一切天神及泉生,尤其對於修四梵行(無量心)者,在成佛道上得到自度度眾的資糧,無論財施、法施可以隨時所欲,隨緣成就。這種慈愛精神,得到佛祖釋尊的讚嘆, 所以稱為四面「佛」,因為由修「福」,而資助修「慧」,由梵行而達到菩提行,是成佛道之方便善巧法門。天王之神齡已達1O0天界年,(每一天界年等於人間3200年)。
 
修供大梵天王佛法,必須有修四無量心,四梵行的發心,才能與大梵天王相應。


1.慈無量心,願一切眾生得樂,與大梵天王佛的正面---- 密達(MITA) 相應,四海之內皆兄弟,有福同享。


2.悲無量心,與大梵天王右面---- 噶如喇(GALULA) 相應,拔一切眾生苦,濟貧卹苦,有難同當。


3.喜無量心,其大梵天王左面---- 摩地達(MUTITIA) 相應,凡人行善離苦得樂生歡喜心。祝福眾生,有榮一同。


4.舍無量心,與大梵天王後面---- 無別迦(UBEGA) 相應,修如上三心舍之而不執著,修慈悲喜三梵行而不執著,怨親平等,不起愛憎。


只要能依上法修持滿一年(或者不到一年),便可自己知道的確改善了財運和事業地位等,一年之後感應逐漸更大,所得到的降福也是與自己發心的大小成正比,發心大、降福大,發心小降福力也微小,如單純為一己私利,而無利益眾生之心,那末會毫無感應,此乃要點不可​​不知。






 



大梵天 - 供壇要求




大梵天家中供佛桌如有空位可容擺設大梵天王法像,則合在一起供奉,但必須注意,就是大梵天王法像供奉之地位應低過所有之佛像,而且必須另行設有獨立專用之香爐,置在相片之前,如果尚有空位,還可擺設一對花瓶。如果佛桌沒有空位可供設相供奉,則可在佛桌旁邊另設一供桌,擺設物品如下:
 
甲、大梵天王法相一座。乙、佛香7枝。丙、花瓶一對(不同色花朵7枝)。丁、燭台一對(放置小蠟燭用)。戌、香爐一個。己、置清水一杯。庚、放置爆香米一小碗。


供桌之高度應與佛桌最下一層桌面相齊,同布鋪於桌面再蓋上一層玻璃片,以防火燭,此供桌可放置於佛桌旁邊,桌上擺設上述甲項至庚項物品,供奉大梵天王。


如果佛桌旁邊沒有空位可供另擺設供桌,則應將供桌置於佛室外任何一個適當地點,但均不可置於太接近廁所之牆壁,或將供桌正面對向廁所。在此種情況下,可改用神龕置於較高之處,(高度以插香所及為適宜),供奉大梵天王,則桌之高度須在一公尺左右,不可低於坐椅或臥床,變成不崇敬。
 
供奉之鮮花枯萎必須立刻更換,用白蓮花或紅蓮花、玫瑰花等,每個花瓶插花七朵,供壇等之清水每夜更換或三日更換一次均可,供奉時鮮水果如柑等均可。或於每次購買水果時,奉獻後才食用。
 
供奉大梵天王之供壇須保持清潔,香枝如太多應拔掉以免易於引燃。


每次膜拜時,七枝佛香是不可缺少的,除非是在特別環境中,或在外國旅行無法覓得香枝或特殊原因不適宜供香時則合手膜拜表示崇故。蠟燭一枝,在特別情況下如無法尋覓則可免去,惟當親赴泰國曼谷愛侶灣(ERAWAN HOTEL)大酒店前大梵天王廟膜拜時蠟燭一定必備。許願之儀式一般上只用七枝佛香,爆香米一碗即可,並可照虔誠之意行之。膜拜時應低念崇敬之禱告詞內容如下: 弟子(我)謹以萬分至誠向天界至尊大梵天王座下,敬呈供品,敬祝天王聖意順遂,保佑弟子(我)身心愉快,事業進步,不受疾病困擾,延年益壽,萬事稱心如意………(如有其他禱告可繼續念下去)。



演培法師講述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此明能應六天,但這所謂六天,不是通常說的慾界六天,因此應化的六種天中,包括有欲界天及色界天。至無色界天,是沒有色法的,亦無身相示現,所以經文中沒有說無色界天。凡所示現的身相,必為物質與精神和合的生命體。無色界有情,既是純屬精神活動,所以不說無色界的身相示現。
 
若諸國土中,有這麼一類眾生,'應以梵王'的'身'相而'得度者',觀世昔菩薩大慈大悲,'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梵王,是指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王。初禪,計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的三天。梵眾天,是大梵天中的普通梵民;梵輔天,是輔助大梵天王的臣佐。因有所統領的天人,當然就有輔助梵王統理天國的臣佐。梵王,就是大梵天的天主,為印度婆羅門教所信奉的梵天,亦即現代基督教、天主教所信奉的上帝。
 
以婆羅門教的思想說:我們這個世界人類,乃至一切有情,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都是大梵天王所創造的。因此,婆羅門教把大梵天看成是人類宇宙的創造者。梵天本身是無始無終永恆不變的,是能支配及主宰人類一切的,所以梵天在印度婆羅門教中的地位很高。
 
但在佛法立場上看,梵天於宗教上,是屬於一神教所信奉的對象。其貪欲心極為薄弱,如欲界所有的物慾與淫欲,均已暫斷,嗔心更是不會生起,所以凡是一神教徒,都認為創造神是最仁愛的。但以佛法說,嗔
恚心誠然不起,貪欲心確亦很淡,但憍傲與諂媚心理仍常作祟!
 
關於這,佛經中曾有這樣的說明:佛世時,佛弟子中有位馬勝比丘,一次曾去梵天王宮,正好遇到梵天為其臣民訓話,而且非常自傲的說:我是世間主宰者,是人類的創造者,是絕對究竟者,是最極安樂者,你們是我的子民,不能到達我這樣的地位。興高采烈的正講至此,忽見馬勝比丘站在面前,立刻停止不講下去,且將馬勝比丘引至無人之處,然後悄悄的向馬勝比丘說:剛才我對臣民說的話,請你別要認真,並請千萬不要在他們面前揭穿我的戲言。由此可看出梵天的兩種煩惱:在臣民前所表現的是憍傲,在馬勝前所表現的是諂媚,所以仍有煩惱存在。
 
生天,如生欲界天,只行五戒十善即可,如生上二界天,還得加修禪定。但這還只能做到初禪天的天臣和天民,如要做大梵天王的話,必須更修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可見作大梵天王,亦不是簡單的事。做到大梵天王的地位,在婆羅門教中,固然至為偉大崇高,但佛法認為,不過是一天王而已,還不能超出三界,了脫生死。
 
梵天雖自認為是宇宙人類的創造者,但卻無力挽救這個苦惱的現實世間,所以當佛出現世間成正覺後,最初原想不說法的,後因大梵天王的請求,佛才開始為人類說法。即此一點,可以證明真正能救世間的,唯有佛陀。如梵天有力量救世間,那又何必請佛說法?亦因如此,梵天歸依了佛陀,成為佛法中的護法者。
 
如一般的寺廟佛殿中:大乘佛教,在佛像旁,多塑文殊、普賢二大菩薩像;小乘佛教,在佛像旁,多塑迦葉、阿難二大尊者像;但有些地方卻例外的,在佛像旁,塑有大梵天王及帝釋天像。這因梵天與帝釋,是佛法有力護法的關係。觀音菩薩知道這類眾生,不是其他身分可以度脫得了的,所以就現大梵天王的身相,來為他們說離愛斷欲法,四無量心法,讓他們依法修行,進而獲得身心解脫。此天所以叫做梵天,是因無有愛欲而得清淨色相的原故。
 
其次說應帝釋身。帝釋,是欲界的天人。欲界六天,分為兩類:一是地居天,一是空居天。地居天有二,就是四天王天與忉利天。帝釋,是忉利天主,居於須彌山頂。忉利天,亦稱三十三天,謂四方各有八天,共有三十二天,加當中的帝釋天,就成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在佛法中,亦有一段因緣:謂於過去久遠以前,當迦葉佛的像法期間,有個窮女子出現於世,見到一尊迦葉佛的塑像,像上的金已剝落,覺得不很莊嚴,於是發心欲為佛像裝金,但心有餘而力不足,結果只好向人乞化,把一點點錢積聚起來買金,金買好了,又請三十二位工匠來鋪金。匠人感於貧女乞討錢財來為佛像裝金的虔誠,乃共發心義務來完成這一工作,由於這一福德善根因緣,他們死後就生到忉利天上,三十二個工匠做三十二天的天子,貧女為三十三天的天主。
 
帝釋是略稱,具足應云釋提桓因,義譯為能天主,亦佛法中的護法神,與中國向來說的玉皇大帝相似,所以有人以玉皇大帝比喻帝釋天。因帝釋是佛法的護法神,所以常來人​​間聽佛說法。當其正聞法時,對佛所說世間無常的道理,尚能深自領悟,但一回到天上,即為天上的慾樂所迷,忘記了什麼叫做無常,當然也就不能如法修行。
 
關於這,佛經中亦有這樣一個說明:有次帝釋來人間聽法後,表示回到天宮,定要好好修行。待帝釋回到天宮後,佛的神通第一大弟子目犍連尊者,為了考驗帝釋是否真的修行,緊隨帝釋天后,亦到忉利天宮,竟見帝釋天終日在享受五欲快樂,根本忘了修行的這回事。目犍連尊者為了警覺帝釋天,特以神通力令天宮震動。帝釋驚悸之餘,一眼看見目犍連,即很誠懇的說:尊者!你怎麼與我開這麼大的玩笑?使我的宮殿都震動起來!尊者開示他說:剛才你從佛處聞法回來,說要如法修行的,怎麼一回到天上,就忘得一干二淨,只知道享受欲樂呢?天宮震動,是警告你世間一切是無常的,欲樂不可貪著,亦是不可靠的,你為什麼這樣迷戀於欲樂呢?
 
若諸國土有這麼一類眾生,'應以帝釋身'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說什麼法?為說生滅無常的真理,令其覺悟世間無常,依法修行而得解脫。
 
自在天身,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三種天身。自在天,即他化自在天,為欲界的最高一層天。所謂他化自在,是即表示這天所有的種種娛樂,不用自己費力去變化,自有其他天人變好各式各樣的五欲快樂,供其無礙自在的享受,所以稱為他化自在天,這是他福德所感的。智論卷九說:“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俱舍頌疏世間品卷一說:“他化自在天,於他化中得自在故”。
 
此欲界的自在天與色界的大自在天,以佛法說,都是違害正法的魔王天。通常說的天魔,就是指此。如佛弟子修行得法,魔王就會下來擾亂,使行者增添很多麻煩。如釋尊於菩提樹下成道前,即曾遭遇魔王擾亂。魔王擾亂,有軟硬不同的兩種辦法:軟的辦法,是以種種欲樂的引誘,如魔女的媚惑,王位的賜與,財利的奉贈等;硬的辦法,是以種種手段的威嚇,如魔兵魔將用刀槍劍戟等對付。但佛當時對這一切,根本不加理睬,亦不為其所動,真正做到儒家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工夫,所以佛能降魔而成正覺。降魔,即是降伏這他化自在天的天魔。
 
魔王是擾亂修行人的,所以普通都說魔王不好,要遠離魔,不但不予合作,亦不與其往來。但大乘佛法,對魔王亦要感化;魔王本處在黑暗中,要勸導他走向光明;魔王行為是要向下墮落的,即鼓勵他不斷向上;魔王動念大都趨向惡的方面,即要設法使他改惡向善。所以世間若有眾生,'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所說,不是魔王法,而是如來正法,使之由黑暗走向光明,由墮落走向昇華,由罪惡走向純善,使之改邪歸正,終於得到解脫。
 
魔王與佛是敵對的,發現佛身去感化他,不特不接受感化,且可能更會與佛對立,發現菩薩身去感化他,他亦會感到你是爭取他的眷屬的,同樣不會接受菩薩的教化。在此情形下,只好示現同樣的身分,首先與他打成一片,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再以佛法加以勸導,令改邪歸正做好人,進而引之入佛法中來,唯有運用如此方便,才能度化自在天魔。所以大乘佛法,不但不厭魔恨魔,而且對魔予以高度的同情和憐愍,以佛法轉化他,才是佛法精神。若遇魔來,即立刻的離開,對之不加理會,那麼,世間的惡魔和惡人,不是永遠不能受化,不能改邪歸正了嗎?所以菩薩度化眾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對象,就是天魔都要現身度化。大乘佛法的偉大,即在於此。
 
大自在天身,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四種天身。大自在天是中國話,印度叫做魔醯首羅天,亦即大魔王天,在色界第四禪廣果天上的一天。與前自在天,同樣是擾亂修行人的魔鬼,其道理和前面所說是一樣的。智論所說三目八臂騎白馬執白拂者,就是外道所奉祀的大自在天。若有國土眾生,'應以大自在天身'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使令從佛法的修學中,而得身心的自在解脫。
 
說到這裡,或者有人要問:菩薩為什麼要現魔王身說法?這在維摩詰經不思議品中有這樣的話說:“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示現魔王身的菩薩,不特不為魔眾所嬈,且能如法教化魔眾。因為必須現魔王身才能感化他們,所以不得不如此方便示現。但這不是普通眼光可以看得出來的,是以吾人別把魔王看成真正的魔鬼,有的應以菩薩來看待的,這從菩薩示現魔王可以得到證明。
 
天大將軍身,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五種天身。查此天大將軍,是帝釋天的家將,經常保護帝釋天的,亦屬欲界忉利天的天人相。在一般人看來,帝釋是常受快樂的,而且其所受快樂,非人間所可比擬,但帝釋亦時受戰爭的威脅,因阿修羅常來向其挑戰,而發生激烈的戰爭。每當帝釋與阿修羅作戰時,那個首先出陣交鋒的,就是這位天大將軍,經中有時叫做那羅延將軍,或堅固力士、金剛力士等。佛教山門內俗稱哼哈二將的,左邊就是那羅延堅固力士,右邊就是那密跡金剛力士,而此統稱天大將軍。天大將軍為菩薩之所示現的,如韋陀贊中說的“韋陀天將,菩薩化身”,是最好的明證。菩薩化身的韋陀,為佛法的護法神,手中持有金剛降魔杵,鎮守山門,擁護佛法。此菩薩示現的天大將軍身,不一定是指那位菩薩,有時可能是文殊、​​普賢,有時可能是觀音、勢至。現在本經說:若有國土眾生,'應以天大將軍身'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以化度之,使他從佛法的護持中,逐漸走上解脫的大道,甚至令其成就最高無上菩提。
 
毗沙門身,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六種天身。毗沙門是天王,為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四天王天,屬欲界地居天的第一天,居於須彌山的半腰。東方名叫持國天王,南方名叫增長天王,西方名叫廣目天王,北方名叫多聞天王。多聞,為毗沙門的義譯,亦譯遍聞、普聞,不過通常都叫多聞。在婆羅門教,將之稱為財神,即守護財寶的神。佛教大寺廟中,山門內有四大金剛,即此四大天王,皆為佛法的護法神。能修五戒十善的,即可上生四天王天,世間若有一類眾生,以其他的身分不能度化他,'應以毗沙門身'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說什麼法?除了令其好好的做佛法的護法外,並且為說五戒十善的生天法,使之以此為階梯,而逐漸的趨向解脫之道,以求得身心解脫。
 
由此可知佛法流行在世間,不但要有弘法者,還要有護法者,如在家學佛的國王大臣以及一般男女居士,都是佛法的護持者,佛陀有時曾鄭重的將護持佛法的責任,付託一般居家學佛者的。天神護法,現在不妨說一實例:如佛教比丘、比丘尼戒律,依照向來所說,白衣是不許可看的,誦戒時,白衣亦是不可聽的。佛在世時,一次比丘們舉行半月誦戒,有人在門外偷聽,可是護法神見到,立刻以金剛杵,對偷聽者,當頭擊下,令他趕快離開。證知有護法天神護持佛法的。
 
觀音菩薩應現天身,如上所說,只是欲色二界的六種天身。於欲界中,說到地居的二天,空居的他化自在天,沒有說到夜魔、兜率、化樂的三天;於色界中,說到初禪的梵天,四禪最高的大自在天,沒有說到其他的諸天;而於地居的四王天中,亦只說到北方多聞天王,東南西的三方天王,亦未說到,這是什麼道理?是不是菩薩不應其餘諸天之身?不!菩薩任何天身都可示現的,現在所以沒有說到者,是舉一以代表其餘,免得經文過於煩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